中顺建筑

中顺建筑工程
“房屋建筑+基础设施、环境治理、投资运营”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
/
苗族文化元素在民居改造与建设中的传承与再生
资讯分类

苗族文化元素在民居改造与建设中的传承与再生

  • 分类:苗族建筑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5-17 19:19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贵州省雷山县苗族文化丰富多彩,堪称中国苗族文化富矿区。2008年以来,雷山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把“苗族文化元素在民居改造与建设中的传承与再生”做优做特,形成品牌。助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工作。

苗族文化元素在民居改造与建设中的传承与再生

【概要描述】贵州省雷山县苗族文化丰富多彩,堪称中国苗族文化富矿区。2008年以来,雷山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把“苗族文化元素在民居改造与建设中的传承与再生”做优做特,形成品牌。助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工作。

  • 分类:苗族建筑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9-05-17 19:19
  • 访问量:0
详情

苗族文化元素在民居改造与建设中的传承与再生

——以贵州省雷山县为例

苗族文化元素

贵州省雷山县苗族文化丰富多彩,堪称中国苗族文化富矿区。2008年以来,雷山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把“苗族文化元素在民居改造与建设中的传承与再生”做优做特,形成品牌。助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工作。

素有“苗疆圣地”的雷山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全县有15.8万人,其中苗族人口占84.78%。雷山是中国历史上苗族五次大迁徙的主要聚居地,是世界苗族文化最独特多彩、最深沉厚重的地方之一。这里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上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雷公山以及300多座依山而建的苗族古村落。

一、及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雷山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县,有“苗年”、“苗族鼓藏节”、“苗族芦笙舞”、“苗族铜鼓舞”、“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苗族吊脚楼建造技艺”、“苗族医药(骨伤、蛇伤)”、“苗绣”、“苗族织锦”、“苗族飞歌”、“苗族贾理”、“仰阿莎”等13项国家级“非遗”名录,有“苗族吃新节”、“苗族扫寨”等9项省级“非遗”名录,有“苗族米酒酿制技艺”等20项州级“非遗”名录,还有县级“非遗”名录471项;有“中国传统村落”58个。另外,全县还拥有收藏的可移动文物1494件,不可移动文物224处,被列为各级保护单位的有12处,其中国家级1处,省级1处,县级10处。全县有雷公山、雷公坪、雷公山大峡谷、冷竹山、响水岩瀑布、白竹山、大坪山等多处旅游资源。有国家、省、州、县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5人。雷山森林覆盖率高达72%,生态良好,水质优良,是贵州大健康休闲、养生、康养的首选地。

苗族文化元素

这里山绿、天蓝、水清、地洁;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根据雷山的苗族文化资源,用于民居改造与建设的雷山苗族文化元素包括:

苗族吊脚楼工艺  小青瓦、美人靠、偏夏、帽角、花格窗、干砌堡坎、吊瓜柱架等。

苗 绣 图  案  蝴蝶、花、鸟、虫、鱼、龙等。

苗族织锦图案  条纹形、花纹形、花格形等。

苗族锻造图案  银角、银帽、压领、银铃、银梳等。

苗族乐器图案  芦笙、铜鼓、木鼓。

苗族农耕图案  犁、耙、碾房、男耕女织、水车、风车等。

苗族节庆图案  苗年、鼓藏节、祭祀等。

苗族风俗图案  偷亲、送亲、姑妈回娘家等场景图案。

苗族步道图案  村寨步道、县城人行道、鹅卵石花纹图案、石麻条人行道、风雨桥等。

以上均可作为苗族民居改造建设的传承和再生元素。

2008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雷山历届县委、县人民政府把“苗族文化元素在民居改造与建设中的传承与再生”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做优做特,形成品牌。获得很多国家乃至世界级殊荣。2017年11月24日,雷山县人民政府县长袁刚在《世界苗族文化交流会上致辞》中介绍:近年来,雷山利用苗族文化元素成功打造了西江苗寨、郎德苗寨、雷山县城、雷公山等一批知名文化旅游品牌,使很多优秀的苗族文化元素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再生。雷山先后荣获“中国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小城”等殊荣,雷山县城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和“全国卫生县城”。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雷山已被列为中国首批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区,西江千户苗寨也荣获“世界十大乡村度假胜地”、“中国十大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等称号,西江苗寨和郎德苗寨已被评为4A级景区,2018年西江苗寨有望评为5A级景区。

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雷山,其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以传统村落、居住环境、生产工具、养身美食等固话下来并传承至今。雷山苗族传统村落分布广泛,蕴藏着丰富历史信息的文化景观。全县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代表的58个“中国传统村落”,为中国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较多的县份,其中有西江控拜村、郎德镇郎德上寨和方祥乡格头村3座苗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预选地预备名录”。

雷山把苗族文化元素运用于民居改造建设中,使民族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再生。

二、民族文化在民居改造建设中的传承再生

(一)极富特色的苗族吊脚楼建筑技艺

雷山民居主要是以苗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为代表的木结构民居。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是指雷山苗族有着悠久文化历史背景的坡地木楼营造技能,它是苗族民间技师在实践中创造的特别适宜于坡地的干栏式建筑技艺。苗族吊脚楼为穿斗式卯榫木结构,穿枋勾心斗角,小青瓦盖顶,日月符居脊中。一般一栋吊脚楼建筑为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个别为六榀五间。在建造过程中,有择屋基→备料→发墨→拆枋凿眼→穿排→立房、盖瓦、装板等多道工艺流程。

苗族文化元素

苗寨吊脚楼一般有三层,底层为厕所、畜禽居所。二、三层为人居,条件好的住户另建有粮仓,没有粮仓的住户把第三层作为仓蓄,第二层为人居。吊脚楼具有工艺精湛、美观大方、特色鲜明、通风透气、适宜居住等特点,是苗寨的一道最引人注目的靓丽景观,被誉为镶嵌在青山上的奇葩。“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做好其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当前及今后须要认真做好的重要工作。

(二)现代砖房建筑正逐步取代民族传统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许多农民进城打工几年而得到一定的收入后,随着观念的改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拆掉了隔音、防火功能差的吊脚楼木房而改建砖房,这种年复一年、一家又一家的砖房建造,是原有的吊脚楼木房逐渐减少,传统村落的原貌不再。这种趋势已给在苗区工作的各级党委、政府在保护传统村落、传承民族文化方面以严峻的考验。特别是2008年9月26日,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召开以后,“一山两寨一线一城”(雷公山、西江千户苗寨、郎德上寨、巴拉河一线、雷山县城)旅游一度火热起来,特别是西江千户苗寨和郎德上寨游客猛增。西江千户苗寨宾馆酒店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夜之间寨内几栋木楼被拆掉另行挖基建砖房,开办农家乐等……乱搭乱建和两违现象一度升温,在郎德至县城、大塘沿线其他旅游村寨也有类似现象发生。

(三)正确应对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

西江、郎德等村寨发现拆木房建砖房的“乱象”,雷山县委、县政府、西江景区管委会经过认真分析后研究认为,这是发展中的矛盾,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合理的。必须正确应对,处理好保护与生存发展的关系。

1、加大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把《传统村落保护宣传手册》、

《文物保护法》、农村建房用地申报手续等相关资料发放给广大干部群众,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苗寨吊脚楼、保护苗族传统村落的重要性。

2、成立西江景区管委会。管委会由县、镇、西江公司、村两委、

西江村民代表和西江老年协会组成。凡西江村内农户建房申请或改造民居的,要层层把关,并公示通过后方能实施。同时,提高西江镇的行政级别,镇党委书记由一名县委常委兼任,镇长由一名副县级领导担任。

3、建立西江千户苗寨文物保护奖励制度。“制度”设置一系列量

化指标,每年组织考核组对寨内1300多栋木结构吊脚楼进行考核打分,评出等次,西江景区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按18%作为奖励基金,如2017年西江景区门票收入16730.77万元,西江村民的文物保护费是3011.53万元,加上一些村民在公司搞迎宾、开农家乐、开门面和在公司工作等,户均年收入10万以上,有些户年收入几十万元。可见,在西江这样的村寨,只要保护好苗寨吊脚楼,一栋吊脚楼就是一台“取款机”。

4、要认真实施民族文化村寨保护的相关法规和政策。要按照党

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关于“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做好传统村落民居改造建设,依法保护西江千户苗寨等景区景点和公路沿线村寨、中国传统村寨,必须按《国家文物保护法》、《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办法(试行)》实施,凡是新修的要修旧如旧,凡是砖混结构的,要“穿衣戴帽”,使整村整寨保持苗寨吊脚楼风貌。

5、苗族民居改造建设要做到“六个坚持”。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二是坚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合资金加大投入;三是坚持消防建设及设施配备;四是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五是坚持完善保护制度;六是坚持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近三年来,雷山县在传统村落保护上共投入3.8亿元,用于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村落保护、乡村旅游开发等项目建设。

6、实施堵、输结合。郎德上寨郎德村是200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村内210多栋吊脚楼就是210多件文物,还有几口古井、古战壕遗址、古树等均列为“国保”范畴,以此划定了保护红线,红线内一律不准建砖混结构房屋,也不准新建木楼。为了保护“国保”,村民们做了很多牺牲,他们愿意保护,但保护要与生存发展相协调。该村很多村民反映,近20年来由于不准在村内修建新房,很多农户的兄弟分家、儿子成婚或人口增多,其住房困难的问题凸显。如果政府只强调保护,不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那是保不住的,老百姓将会乱搭乱建,郎德上寨的“国保”就会有被“摘帽”的危险。2008年6月中旬,郎德上寨被确定为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线路的传递点之一,雷山县为做到确保“国保”单位的“红线”外征用一块地作为新村安置点,以解决郎德上寨住房困难户的住房问题。采取个人申请、小组讨论、报村“两委”讨论公示等形式,最终决定23户到新区按县里统一规划设计的苗寨吊脚楼风貌建房,既保持了民族建筑特色,也使建房农户很满意。

三、民族文化在城镇建设中的传承与再生

(一)县城所有房屋“穿衣戴帽”

苗族文化元素

雷山县城获“中国最美小城”、“全国文明县城”和“全国卫生县城”等殊荣,是历届雷山县委、县政府多年来将雷山苗族文化元素在小城镇建设中巧妙地传承与再生的结果。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雷山召开,西江千户苗寨是主会场,县城和郎德等地为分会场。当时雷山县城民居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楼建设格调(风貌)不一,雷山苗族特色建筑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县里决定多渠道整合资金,投入1800万元对县城民居和办公楼“穿衣戴帽”,即一律用苗族文化元素对县城所有的房屋进行包装。其中民房的包装费用,已建成的民房由县、镇承担,在建列入规划设计成本,由建方承担;属单位的房屋不论已建成或在建的,均由所属单位自筹资金解决,通过政府行为强制性把县城所有房屋都“穿衣戴帽”而显现苗族建筑风貌。西江苗寨、朗德苗寨、雷山县城以及300多座苗寨古村落都保持了苗族建筑风格,成为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诠释“用美丽回答一切”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人行道上的“苗装”

苗族文化元素

雷山县城所有的人行道均用鹅卵石铺装。它不是简单的铺装,而是选聘雷山苗族木匠和绣娘把苗族各种文化元素中的花、鸟、虫、鱼、龙等图案“绣”在街上,把苗族各种农耕图案(碾房、水车、劳作等)“画”在街上。而且人行道以一街一景而很少重复。

(三)文化广场“着苗装”

苗族文化元素

雷山县城现有两个文化广场,一个是铜鼓广场(大广场),一个是木鼓广场(小广场)。铜鼓广场以三面铜鼓为标志,分别是祖鼓、母鼓和父鼓。祖鼓直径1.8m,母鼓和父鼓直径均为3.6m,获2012年世界吉尼斯纪录。广场内勇鹅卵石与彩色瓷砖相嵌围成九个圆圈,象征蚩尤后裔。木鼓广场以九面木鼓直立在广场的相应位置,广场中心用小鹅卵石铺装成放射状百花图,场外用大鹅卵石围成五排同心圆看台,其小巧精美别具特色。广场东面是清澈的丹江河,河面有两台大型水车日夜奔忙车水灌入大酒海,再由酒海馈斟到多个土碗中,喻意“高山流水”。

(四)铜鼓、蝴蝶、银角路灯照县城

苗族文化元素

雷山县城各路口设有红绿灯,有大街小巷两旁制作精美的铜鼓,蝴蝶或银角路灯,灯杆由一根根花纹柱或高排芦笙组成,很多游客到西江、雷山县城看夜景,常被美丽壮观的夜景而止步不前流连忘返。

(五)风雨桥上全“苗化”

苗族文化元素

西江、郎德和县城南北的两座风雨桥均用石麻条砌拱体,桥身以实木架设,两旁为休闲就坐的美人靠,花格窗相间,桥顶盖小青瓦,两桥头帽角屋檐,一座桥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六)街道、小区绿化花草及树种多样化不重复

有的街道按树种命名,如香樟街、桂花街、枫香街、含笑小区、秃杉小区等。

四、苗族文化元素在传承与再生中助推旅游产业发展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雷山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雷山的苗族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提出“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守住两条底线,用好生态和文化两个宝贝,全力打造国内外知名苗族文化旅游目的地。2008年以来,雷山每年举全县之力办好一年一度的苗年文化活动,举行大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巡游和展演而吸引八方游客。雷山大旅游的格局基本确立,“十二五”期间文化旅游产业占GTP比重从3.1%提高到10.22%,“十三五”期末,力争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第三产业收入占财政收入的50%以上。“西江模式”文化旅游发展引领了全州乃至全省,目前雷山全旅游域化、全县景区化正在强力推出,走出了一条“一主导、四围绕”(即:以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围绕文化旅游抓特色山地农业、围绕文化旅游抓特色生态工业、围绕文化旅游业抓特色服务业、围绕文化旅游抓特色城镇化)的特色发展之路,书写了“百姓富·生态美”的雷山新篇章。

2015年,全县接待旅游客人数578.6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2亿元;2016年全县接待游客720.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4.6亿元。当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排全省第二位,文化旅游业发展直接和间接带动1.8万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全县接待游客1008万人次,同比增长45.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72亿元,同比增长56.25。

2017年,仅西江景区(含郎德)的游客就达750万人(次),实现购票人数达303万人(次),同比增长44.29%,实现综合收入3.08亿元,同比增长44.60%。其中:门票收入:16730.77万元,同比增长26.03%;观光车收入4432万元,同比增长51.96%;停车场收入757万元,同比增长37.96%;《美丽西江》商演实现收入1428万元,同比增长74.98%;商品开发公司经营收入654万元,同比增长159.79%;网络公司经营收入6194万元,同比增长186.88%;资产公司经营收入462万元,同比增长72.08%;郎德公司经营收入222万元,其他收入815万元。西江村民文物保护及公司员工的工资收入不断增加。村民文物保护费按照门票收入的18%比例分成,2017年比2016年同比增长25%,公司员工工资从2016年的人均4.7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5.5万元,同比增长18%。

以苗族建筑、苗族歌舞、苗族工艺、苗族服饰、苗族银饰、苗族饮食、苗族风情等元素组成的苗族文化,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使近几年来到雷山、西江的游客数一年超过一年,全县旅游已呈“井喷式”发展。这也说明,苗族文化元素在民居改造中的传承与再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其意义重大,它诠释了雷山历届县委、政府“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雷山属国家级贫困县,近几年通过文化旅游及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这一“硬仗”积蓄了强大的力量,使我们看到了全县在2018年实现“减贫摘帽”的曙光。

(供稿人:杨耀奎)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CONTACT INFORMATION

联系方式

公司地址:贵州省雷山县丹江镇河滨道

联系电话:0855-3222068

电子邮箱:1787650989@qq.com

OFFICIAL ACCOUNTS

公众号

中顺建筑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中顺建筑

扫一扫访问手机网站

ONLINE MESSAGE

在线留言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验证码

页面版权所有 © 2021 贵州中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11贵公网安备52263402522654号  黔ICP备18008112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贵阳